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行走黄河文脉,叩问千年安澜——我院师生赴开封开展“行走黄河·文脉新生”实践活动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11-02 [来源]: [浏览次数]:

探寻黄河文脉,践行青年使命。2025年11月1日,新闻与数字传播学院副院长蔡爱芳,教师丁颖、翟伟伟、郭甲樑等带领40余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开展一场沿着黄河历史坐标的深度研学之旅。本次“行走黄河・文脉新生”实践教学活动,以黄河治水文化与精神为主线,串联起从古至今的治河丰碑与文化地标,引导学生在历史的回响中思考新时代青年的文化使命。

首站寻声:纪念碑前承使命

研学首站,师生们来到毛泽东视察黄河纪念碑前,“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几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诉说着 1952 年伟人视察黄河时的嘱托与期许。蔡爱芳在纪念碑前指出,“善淤、善决、善徙”是黄河的特点,开封地处黄河“悬河”河段,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治黄史诗。她鼓励同学们以此次研学为契机,将镜头对准治河遗迹,让尘封的治黄故事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文脉溯源:三景串联治河史

离开纪念碑,师生一行先后探访黄河母亲雕塑、于谦治河纪念亭与镇河铁犀,在时空交错中触摸黄河治理的历史脉络。黄河母亲雕塑以温柔的艺术形态,展现了黄河作为“母亲河”的包容与厚重;于谦治河纪念亭静静矗立,诉说着明代名臣主持治黄工程的坚毅担当;而历经六百年风雨的镇河铁犀,不仅是古人镇压水患的精神寄托,更见证了开封人民与黄河水患抗争的坚韧不屈与生生不息。

精神传承:广场之上忆忠魂

在林则徐治河文化广场,师生们的研学步入高潮。在学生讲解之后,蔡爱芳结合广场史料与历史故事,为同学们讲述林则徐在发配新疆途中临危受命治理开封水患,带领军民历时六月筑坝合龙,保住了这座城。她特别提及,当治水成功后,圣旨却仍命其赴伊犁,百姓倾城十里相送,更将他主持修建的大堤命名为“林公堤”。“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宠辱皆忘和敢于担当的胸怀品格,正是黄河精神的生动诠释。

终章鉴史:弯道见证千年志

最后一站,师生们抵达兰考东坝头——“黄河最后一道弯”。这里是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后形成的特殊地理节点,河道在此拐出近 90 度的大弯,素有“险工之首”之称。站在观景台俯瞰大河奔涌东去,脚下的土地既见证过黄河改道的自然伟力,也铭刻着焦裕禄带领群众战“三害” 的奋斗足迹。从镇河铁犀到林公堤,从伟人嘱托到焦裕禄精神,一部黄河治理史诗在此完整呈现。

此次实践活动,以行走为模式,以文脉新生为旨归,旨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与精神内涵。通过实地走访、参观讲解和沉浸体验,活动不仅强化了历史记忆的当代回响,也为黄河精神的传播与弘扬开拓了新的路径,有助于青年一代在文脉传承中明晰使命、坚定前行。(通讯员:吴亚鑫,摄影:李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