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学生谈“行走黄河˙文脉新生”实践活动
新闻与传播研究生241 田萌
在“行走黄河,文脉新生”实践活动中,我来到黄河岸边的南裹头广场和花园口纪事广场,深刻感受到黄河厚重的历史与蓬勃的生机。站在南裹头,看滔滔河水奔流不息,仿佛听见了千年文明的回响;在花园口,抗战时期的悲壮往事与今日的宁静祥和形成鲜明对比,我更加珍惜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
这次实践让我明白,讲好黄河故事,不仅要传承其灿烂的文化底蕴,更要赋予它新时代的意义。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应自觉守护母亲河,弘扬黄河精神,让这条孕育中华文明的大河,继续滋养未来的辉煌。也让我更加期待下一次的黄河之旅。
新闻与传播研究生241张灿
站在南裹头的观景台上,岳社长凭栏而立,指着浑浊的黄河水,给我们讲起了1938年花园口决堤的历史。他说当时为了阻挡日军进攻,国民党军队炸开了黄河大堤,结果造成80多万百姓流离失所。我这才明白,那段被历史教科书轻描淡写的故事,实则浸透着八十万同胞的血泪与苦难。
在花园口遗址,我们看到了清朝时期修建的将军坝和将军庙。岳社长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古人为了治理黄河水患而建造的。再往前走,我们还看到了镇河铁犀,据说古人认为它能镇住黄河的洪水。这些斑驳的古迹承载着先民治水的智慧与决心。
站在河堤上,看着岸边休闲的市民和嬉戏的孩童,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黄河被称为母亲河。她哺育了中华文明,也经历过太多苦难。今天的平静来之不易,是无数人用智慧和汗水换来的。
数字媒体技术241方幸源
踏入南裹头,微风裹挟着黄河水的气息扑面而来,启动仪式上的声声致辞,仿佛是对这片土地历史与未来的深情诉说。随后前往花园口,每一处景点都承载着厚重的记忆。将军像庄严肃穆,让人遥想起往昔保家卫国的英雄豪情;将军坝沉默伫立,见证着黄河水的汹涌与岁月的沧桑;镇河铁犀带着古老的传说,为这片大地增添了神秘色彩;花园口引黄闸、花园口水文站,则默默记录着黄河治理与水利发展的历程。
这次旅行,是一场与历史对话、与自然相拥的难忘经历。它让我深刻领悟到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让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数字媒体技术241孙明涛
从踏入南裹头停车场,步行至活动现场,参与启动仪式,我的心情满是期待。随后抵达花园口,一路走过将军像、将军坝,那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将军像下,我似乎看到了往昔金戈铁马的岁月;将军坝上,奔腾的黄河水诉说着千年的故事。镇河铁犀带着岁月的斑驳,静静守护着这片土地,仿佛在低语着古老的祈愿。花园口引黄闸和花园口水文站,这些现代水利设施与历史遗迹并肩而立,彰显着人类在黄河治理中不断探索与进步的决心。
这次花园口之旅,是一次难忘的探索。它让我触摸到历史的脉络,感受到黄河作为母亲河的磅礴力量,也让我对大自然和先辈们的智慧充满敬畏 。
播音与主持艺术221高翔
作为“行走黄河”的实践活动的旗手,我深感荣幸,也承担了更大的责任。黄河,这条中国的母亲河,不仅是我们文化的象征,更是历史的见证。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行走的过程中,我触摸到了这片土地的历史,不禁思考我们的先辈是如何与自然抗争,创造出辉煌的文化。每一处古迹、每一段传说,都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在沿途,我看到黄河的水质变化和生态环境的现状。这让我认识到保护母亲河的重要性。作为现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去关注和参与生态保护,传递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旗手,代表我的学院,我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在这次活动中,我们需要相互支持、携手向前,大家的团结合作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这次“行走黄河”的实践活动,让我收获了无价的经历和思考。我会将这些感悟融入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和环境有积极影响的人。
播音与主持艺术221魏凡丁
首先很荣幸作为学生代表可以参与本次新闻与数字传播学院组织的“行走黄河”实践活动,又很荣幸可以当选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小组长,当我们站在南裹头时,智能水情监测系统的滴答声与脚下暗渠的轰鸣形成奇妙的复调。学院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轮流发言,并请专业人士为我们介绍,学习到了很多关于黄河的文化知识;我和我的组员们站在眺望台上,望着浑黄的水流裹挟着千年泥沙奔涌向前,心中无比的震撼,为眼前的滔滔黄河的气势而感叹!
紧接着我们又来到了花园口,首先来到了1938年记事广场,砖红色纪念碑的裂痕里仿佛还回荡着决堤时的惊涛声。专家再给我们讲到我国多位领导人曾来到这里视察水利工程,可见国家对我们母亲河——黄河的重视!
暮色中回望黄河,随着夕阳渐渐落下,我们本次活动也圆满结束了!作为播音与主持专业的一名学子,我忽然明白:声音工作者不仅是记录者,更应是让历史回声与时代脉搏共振的调音师。我们要做的就是要用我们的声音把黄河文化,把中国故事讲给千千万万的人听,让他们一同感受这无比的震撼!
广播电视编导222高鹏
参加“行走黄河 文脉新生”实践活动,我深受触动。站在黄河岸边,听着专家对黄河历史文化的讲解,那滔滔黄河水仿佛诉说着千年故事,让我真切感受到母亲河的厚重底蕴。
启动仪式上,院长的鼓励和嘉宾的致辞,让我明白这次实践意义重大。在研学过程中,我不断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黄河文化传播中。这次活动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未来,我期待通过新媒体创作,把黄河文化以更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让更多人了解黄河、热爱黄河 。
广播电视编导222高戈
参与此次黄河文化探索实践活动,于我而言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启动仪式上授旗的那一刻,使命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在南裹头广场和花园口纪事广场,我深入了解了黄河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这不仅是一场文化之旅,更是一次专业实践的历练。作为新传学院的学生,我意识到传播黄河文化是我们的责任。接下来,我会积极参与实地调研与采访,运用新媒体技术,创作出有深度、有影响力的作品,为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添砖加瓦,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广播电视学241高姿
此次活动,是意义重大的。首先,是因为我们新传学院被评为“黄大年”教师团队。此外,黄河一直是我们学院的研究重点。并且,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更是源远流长。
经过此次活动,我感受到黄河的魅力,了解到了有关黄河的历史。在南裹头时,老师曾说“文脉新生”,其实我是有几分不解的,但我很快意识到,黄河本身就是“文脉新生”。每次走进黄河,了解黄河,黄河都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
作为新传人,我会努力讲好黄河故事,努力实现将论文写在黄河大地上。
广播电视学231赵敏宇
2025年3月25日,在学院的带领下,我在黄河岸边漫步而行,七处文化地标犹如时空坐标,串联起一部立体的治黄史诗。南裹头泥沙的粗粝触感与水文站的精密仪器形成奇妙对话,将军坝的夯土痕迹与镇河铁犀的斑驳铜绿共同诉说先民驯服洪流的智慧。引黄闸的水流声里,我听见当代水利工程与古代镇水神兽的跨时空共鸣。西界碑上模糊的刻痕,恰似黄河文明层层叠叠的年轮。
作为一名新闻学子,这次行走让我领悟到:记录黄河故事,既需要丈量水文数据的理性标尺,更要触摸文化基因的温度,方能在奔腾的浪涛中打捞民族的精神密码。
网络与新媒体222韦任从
春日的黄河岸边,阳光炽烈,水声浩荡。在新闻与数字传播学院精心策划的“行走黄河,文脉相传”实践活动中,我与师生代表共同踏上了这段旅程,亲临南裹头与花园口,感受黄河的壮阔与厚重,领悟其历史、文化和时代使命。
南裹头广场是活动的起点。杨静院长的讲话让我认识到,本次活动不仅是实地考察,更是精神传承。站在堤岸上,我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对“黄河宁,天下平”有了更深的理解。花园口是历史与现实交融的地方。在花园口纪事广场的斑驳树影下,一尊锈迹斑斑的铁犀静默伫立。花园口纪事广场的历史遗迹见证了古代人们治水智慧。
网络与新媒体222高晓娜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孕育了古老文明。南裹头广场与将军坝,不仅抵御过水患,更是历史的见证者。站在南裹头广场上,我只有一个想法:原来黄河可以是这样的。不同于以往常见的奔腾的黄河,这里的黄河暗流涌动,远看是静谧的海,近看却能窥见不平静的漩涡,在现代的观景台欣赏具有厚重历史文化的黄河,既让我们思考历史文化,又让人惊叹于生态自然。相比于南裹头,将军坝更能显现历史的痕迹,坝头的伏波将军雕像、镇河铁犀都彰显着前人的治河精神,在坝上能看到远处的黄河和郑州黄河大桥,与近处的绿植交织成一幅画卷,描绘着黄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